自打释永信出事后,很有一批人在那里叫嚣国内在线配资,说什么释永信倒台以后,少林寺就彻底完了。言下之意,释永信这些年对少林寺举足轻重,少林寺没有释永信,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力,其商业价值将一文不值。
这种说法实在是过于高估释永信这个贪污犯了。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创建以来,历经1500余年风雨,虽屡遭毁灭性打击,却永远能够浴火重生。对于少林寺来说,历代僧人都是过眼云烟,只有少林寺才是金枪不倒的那个金字招牌。
说起来少林寺自从建立以来,遭遇的灾难那是多了去了。
首先是北周“建德毁佛”运动。当时的北周,由于僧尼可以不用纳税,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力到寺庙出家,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混乱。一方面国家税收锐减,另一方面僧尼数量大增导致出家人滋事事件大增。
公元574年,北周武帝宇文邕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,于是下令灭佛。全国境内销毁佛像,寺庙收归国有,僧尼被勒令还俗,一下子就让三百万出家人回了家。
少林寺在这场运动中佛像被毁、僧众被遣散,寺院一度被废。但是寺庙还在,六年以后的公元580年,北周静帝复佛,少林寺恢复原名,虽元气大伤,但艰难地活了下来。
接下来一场大难就是隋朝的“大业之火”。隋朝末年天下大乱,少林寺因拥有大量田产成为起义军攻击目标。寺院在战乱中被毁,除跋陀所建一塔外,其余建筑尽成废墟。
但是好在少林寺人还在,乱世中他们选边站选对了,帮着李世民攻打王世充,算是跟对了老大。后来这段故事被编成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的传奇故事,也就有了后来电影《少林寺》故事的雏形。少林寺因此获得了唐朝皇家的支持,重获田产,庙宇建筑得以重建,再度香火兴旺了起来。少林寺从此名扬天下,成了中国第一佛寺。
所以你看,少林寺压根不需要释永信就能成为天下第一名刹。那时候还是唐朝,释永信连胚胎都不是。不仅他不是,连他上面。。。。还是说少林寺吧。
到了唐朝中期唐武宗李炎再次发动灭佛行动,其目的是为充实国库、抑制佛教势力。少林寺被勒令拆毁,僧众遣散,经卷焚毁,史称“会昌法难”。少林寺虽遭重创,但由于禅宗在唐代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汉地佛教的第一教派,而少林寺是禅宗祖庭,信众实在过多,借助他们的力量,少林寺得以逐渐恢复。
而元明清三代,少林寺得到空前的发展。元朝少林寺高僧辈出,明代少林寺大力支持抗击倭寇进而得到朝廷嘉奖,而清朝的康雍乾三代祖孙先后出巨资重修少林寺,让少林寺的香火更加旺盛。
少林寺的再一次浩劫要到民国时期。当时少林寺为了保卫寺院,组织僧侣成立了私人武装,后来少林和尚兵投靠了军阀吴佩孚。结果这回,少林寺没有唐朝时的好运,站错了队,在直奉大战中与军阀石友三为敌,结果招致石友三报复。
1928年3月15日,石友三带兵纵火焚烧少林寺,大火持续40天,主体建筑如大雄宝殿、藏经阁等尽毁,200余名僧众被杀,5000余卷经籍化为灰烬。千年古刹几成废墟。
但是两件事救了少林寺。一是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,民间依旧有大量信众供奉资助少林寺,帮助流亡的少林僧众慢慢重建;二是少林寺历代的僧兵传统,让国民政府认为天下武术归宗少林,于是以官方的名义协助少林寺恢复习武传统。
于是,尽管少林寺经过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,依然凤凰涅槃,重新恢复旧日的风采。
所以,从古至今,少林寺一直就是自带流量的一座佛家寺庙。少林寺有两大法宝,无论释永信在不在,这两样都在。一是禅宗祖庭,无论哪个年代,这个名号都可以吸引大量信众;还有一个就是习武传统,从唐朝开始就让官方极为重视,而到了现代则成为吸引眼球进而吸引货币的手段。
顺便说一句,即便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让少林寺再度在中国恢复盛名的也不是释永信,而是那部名叫《少林寺》的电影。释永信只是后来在少林寺商业化上作了一点事,但是相比他的胡作非为给少林寺带来的负面影响,他的那点贡献根本微不足道。
对于释永信来说,少林寺就是类似互联网大厂这样的大平台,他不过一个有点能力但过于贪婪的高管。没有这个高管,少林寺这个大厂依旧繁荣,但释永信没有少林寺,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僧人而已。
所以说,不要说什么没有释永信就没有今天的少林寺,是没有少林寺,就没有释永信。
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