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长安城未央宫的朝堂上实盘配资平台app下载,年轻的汉武帝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声,缓缓展开一卷竹简。
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:三年北伐耗粮八百万石,阵亡将士七万余人,国库存银已不足先帝时期的三成。
主和派大臣们正要继续进谏时,皇帝突然抛出一个问题:\"诸位可曾算过,若放任匈奴南下,十年间边郡损失的粮食能养活多少军队?\"
这场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辩论,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性战争成本核算。
当后世津津乐道卫青奇袭龙城、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传奇时,往往忽略了支撑这些军事奇迹背后的精密经济计算。
汉武帝提出的\"短期血亏,长期暴涨\"理论,不仅颠覆了传统农耕文明\"量入为出\"的财政观念,更在两千多年前就预演了现代投资学的核心逻辑。
翻阅《史记·平准书》会发现,汉武帝的战争预算堪称古代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。
他命令桑弘羊建立的战时经济体系,将每场战役的成本细分为:骑兵装备(每匹战马需粟十二石)、箭矢消耗(平均每个士兵携带五十支)、伤员抚恤(战死者家属获钱两万)等十二个大类。
更惊人的是配套制定的收益评估标准:每次出击要确保掳获牲畜不低于投入军费的三十倍,控制水草地需折算为未来三十年的防御成本节约。
这种算法在第二次河西之战得到完美验证。
霍去病率轻骑兵深入漠南,虽然耗费九十万石粮草,但带回的二十万头牛羊立即补充了关中肉食供应,夺取的焉支山牧场使汉军战马数量三年内翻番。
皇帝在朝会上特意让少府官员展示这笔账目:当年投入相当于长安城半年税收,但未来十年可减少长城戍卒六万人,节省的军饷足够再发动三次同等规模的远征。
那些原本主张和亲的老臣看着算筹摆出的数字,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。
元狩四年漠北决战前,他特意将盐铁专卖的收益单列作战费专项资金,这个被现代学者称为\"军事特别预算\"的举措,确保了战役不受文官系统常规审计的掣肘。
当匈奴单于将王庭迁至贝加尔湖附近时,汉军斥候发现其新营地正好处在几条游牧迁徙路线的交汇点。
皇帝立即调整战略,改全面歼灭为经济封锁,连续三年在秋季派兵焚烧漠北草场。
这个被后世称为\"绝其本根\"的战术,用现代术语说就是精准打击敌方供应链节点。
战争进入第十五个年头时,出现了一个戏剧性场景。大司农郑当时捧着出现赤字的账本哭谏,皇帝却带他登上新建的朔方城城墙。
指着城外正在耕种的原匈奴牧场,刘彻算了笔新账:过去在陇西郡养一个戍卒年耗粟六十石,现在朔方屯田兵不仅能自给自足,每丁还能上交余粮二十石。
随着河西走廊的葡萄、苜蓿等经济作物开始反哺中原,当初反对声音最大的文官们突然变成了战争红利的积极分配者。
这种长远眼光在处置战俘问题上尤为凸显。
与秦朝将俘虏充作苦役不同,汉武帝把归降的匈奴部众安置在北地郡,给予免税政策鼓励其传授养马技术。
归义侯金日磾甚至成为托孤大臣,其家族在七十多年后的昭宣时期,还为汉朝培育出对抗西羌的优质战马。
现代经济史学家测算,这种\"人力资源转化\"策略的收益率,远超同期罗马帝国对待日耳曼战俘的方式。
当汉军终于在公元前89年举行\"封狼居胥\"仪式时,长安的会计们正在完成帝国史上最宏大的成本审计。
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,这场持续三十四年的战争总耗费折合小米约两亿吨,但河西走廊的屯田收益、减少的边防开支、丝绸之路的关税收入等综合收益,在宣帝时期就已突破三亿吨。
现代战略学家发现,汉武帝的战争投入产出比(1:8.5)甚至高于二战期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(1:5.2)。
这种将军事行动转化为经济增值的思维,或许可以被称为汉武帝的战争经济学。
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